相关资讯

连长被降职成了排长,本来是降级任用,结果一看部下把他给乐坏了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5:43    点击次数:66

今天我们能过上幸福日子,全靠当年那些革命英雄拼死拼活打出来的。他们为了国家强大、人民过上好日子,不怕牺牲、流血拼命。如今咱们国家发展得这么好,咱们更不能忘记这些为国家献出生命的英雄们。

下面要讲述的这位英雄,同样把一生都献给了崇高的革命理想,他就是新中国的中将滕海清。

【进游击队 走上革命道路】

滕海清出生于1909年,老家是安徽金寨县的褚鸡石村。

滕海清家境贫寒,自幼未能入学,年纪轻轻就被父母送到地主家放牛,以此贴补家用。15岁那年,家人认为他该出门谋生了,便让他独自前往霍山县。在那里,滕海清一干就是五年,主要做些帮工的活儿。

漂泊他乡的经历让滕海清目睹了动荡年代百姓的疾苦,使他意识到有志青年不应困守贫瘠故土,而应勇闯天涯,为国家摆脱危难贡献力量。

1929年,刚满20岁的滕海清决定投身抗日游击队。那一年,他在外打工时亲眼见证了金寨县的六霍起义。这次起义深深触动了他,激发了他内心的革命斗志,促使他坚定地走上了革命征程。

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形成过程中,当地的农民武装斗争起到了关键作用,特别是黄麻、商南和六霍三次大规模起义。1927年大革命遭遇挫折后,六安、霍山、霍丘等地长期处于军阀统治之下,当地百姓尤其是贫苦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。

恶霸肆意妄为,庄稼汉们辛劳耕作的收成不但拿不到手,还得上交给这些强盗。一年到头,不仅挣不到钱,还得时不时地向他们缴纳保护费。

经过六霍县委的不懈推动,大量群众逐步认同并追随共产党的号召,纷纷举起农具,投身于农民武装斗争的洪流之中。

1929年3月,六霍县委迅速行动起来,组织群众发起了春荒斗争,主要目标是反抗军阀和土匪的剥削压迫。

经过不懈的奋斗,六霍的革命局面日益改善。通过一次次起义,当地的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,唯有拿起武器抗争,才能为老百姓开辟幸福之路。1930年,这片土地上诞生了红军第三十三师,由徐百川担任首任指挥官。

1930年春天,滕海清亲眼见证了六霍地区的武装起义后,毫不犹豫地投身中国工农红军的队伍。怀揣着无比炽热的革命理想,他毅然决然地踏上了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征程,同时率领着他所指挥的赤卫队一同加入革命洪流。

投身霍山游击队标志着滕海清革命生涯的起步,而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则见证了他对革命理想的坚定追随。在积极投身抗日斗争并作出杰出贡献后,滕海清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这份党员身份不仅是一份崇高的荣誉,更激励着滕海清以更大的热情继续投身革命事业。

【调到师部 连长降为排长】

靠着过人的头脑和才干,滕海清为革命立下不少功劳。到了1932年,他已是红四军红11师红32团第五连的指挥官了。

1932年6月中旬的一天,滕海清拉着两匹刚从川山战斗中得到的高头大马,在坡地上溜达。他并没有急着把马匹交给上级,而是打算先自己试试骑乘的感觉。

尽管滕海清已经当上了连长,但他还没掌握骑马的技能。没想到刚出发不久,就迎面撞见了师长倪志亮。这一下,滕海清心里可乱了阵脚。

滕海清独自拉着两匹马的缰绳,不知要往何处去。倪志亮见状,立刻上前问道:“这两匹马你打算牵到哪儿去?”

滕海清一时不便直言自己也想骑马,便解释说:“这马是专门为您和政委准备的,前些天在川山战斗中缴获的,觉得您二位骑正合适。”

倪志亮和甘济时一听这话,顿时乐开了花,随口夸道:“五连这个连长,脑子转得挺快嘛。”倪志亮对那两匹缴获的马也是越看越喜欢,立马招呼通信员过来牵走了。

滕海清后来还挺得意,觉得自己那番话肯定让倪志亮和甘济放下了心。可没想到,没过几天他就接到通知,让他赶紧去师部报到。一路上,滕海清心里直打鼓,琢磨着是不是倪志亮压根没信他的话,这回怕是要找他麻烦了?

到了指挥部,倪志亮表现得十分平静。他对滕海清说道:“这次找你过来,没有别的事,就是打算安排你去通讯连担任排长一职。你对这个安排有什么意见吗?”

听说只是工作调动,丝毫没提之前牵马那茬,滕海清顿时乐开了花,马上表态:“能留在11师干啥都行,我一点意见都没有。”他悬着的心总算落了地。

一开始,滕海清还觉得这次调动是明升暗降,可当他真正来到通信部,见到手下的兵们才恍然大悟,能在通信部担任排长,分明是高升了。

红军的通讯部门主要负责支持军队的通信任务,不过在组建初期,组织架构还不够完善,成员都是从不同部队临时抽调过来的。像滕海清所在的11师通讯部,里面的工作人员基本都是打了败仗后被调派过来的,大部分是原来的连排级干部,待不了多久就会返回原部队重新投入战斗。

滕海清参军才两年,在通讯部门的工作和学习让他收获颇丰。

在通信部任职期间,滕海清与倪志亮接触频繁。他回忆道,这位师长虽然要求严格,做错事时常会遭到严厉训斥,但在他手下工作却能收获颇丰。对滕海清而言,调任通信部担任排长,并非降级,反而是一次难得的晋升机会。

【浴血奋战 立下赫赫战功】

滕海清投身革命时满腔热血,成为红军战士后,他更是将生死置之度外。每逢战斗,他总是冲锋在前,面对枪林弹雨,他甘愿用身体为战友们筑起一道安全屏障。

1931年麻城战役中,滕海清所在的班损失惨重,虽然最终取得了胜利,但大家的精神状态都很低落。滕海清虽然活了下来,却受了严重的伤。战斗结束后,连长问他:"你还敢继续打下去吗?要不要留在部队里?"

滕海清忍着疼痛迅速起身,毫不犹豫地答道,"我肯定要干下去,就算搭上命也得坚持,这是无上的光荣。"

滕海清投身革命,早已将生死看淡,1932年那场战斗让他险些丧命。当时由于张国焘的策略失误,加上国民党军队的猛烈追击,红四方面军在跨越平汉铁路时陷入了极其危险的境地。

滕海清面对枪林弹雨毫不退缩,始终冲锋在前,用尽全力投掷手榴弹。然而面对敌人的强大火力,他最终还是倒下了。他的胳膊被炸伤,左眼也被弹片击中。

领导马上安排把受伤的战士分散到老乡家里休养。滕海清的伤还没痊愈,就不顾乡亲们的再三挽留,重新启程去追赶大部队了。

连日来的奔波劳累,使得滕海清尚未痊愈的伤势愈发恶化。虽然倪志亮安排了医生为他诊治,可他的左眼视力已经完全丧失,再也无法看清周围的事物。

尽管情况如此,滕海清依然坚持要在军队中贡献自己的力量。倪志亮经过深思熟虑,考虑到滕海清伤势初愈,决定不让他承担过于危险的任务,于是安排他前往四川的清江渡,负责组织和壮大当地的游击队。

倪志亮看中的这位年轻连长果然没让他失望。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,滕海清就拉起了一支规模可观的游击部队。1933年2月,他指挥这支队伍与国民党军队交锋,一举消灭了对方1.4万人马,这场漂亮的胜仗让倪志亮对他更加器重。

很快,国民党军队又一次发动了猛攻。在最前面冲锋的滕海清不幸被子弹击中喉咙,弹头从脖子后面穿出。尽管这一枪没有要了他的命,但还是对他的神经造成了损伤。

由于伤情过重,倪志亮坚决不同意滕海清像过去那样任性提前下床活动。滕海清不得不在医院静养了整整两个月,直到身体逐渐恢复。出院后,他立即返回部队履行自己的职责。

自从倪志亮把滕海清调到通信部门,他亲眼见证了滕海清的种种付出,内心深受触动。面对这样一位甘愿牺牲一切的下属,任何领导都会感到无比骄傲。到了1934年,滕海清升任33团一营的政委。

1951年,滕海清来到南京军事学院进修,这所学院是专门为解放军培养高级指挥官的。当时刘伯承担任院长,学院设置了战役研究和军事历史等专业课程,致力于为国家输送优秀军事人才。

毕业后,滕海清决定留校从事教学工作。在校期间,他不仅学业出色,而且勤奋刻苦,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。出于对讲台的热爱,他选择坚守校园,致力于培育新一代青年才俊,为祖国输送更多杰出的军事将领。

1955年,滕海清走马上任,担任石家庄高级步兵学校的一把手,负责培养军事领域的专业人才。同年,他荣获开国中将的殊荣,同时被授予二级八一勋章、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,荣誉加身。

1997年10月26日,滕海清在北京与世长辞。按照他的遗愿,骨灰被安葬在金寨县烈士陵园。这片土地不仅承载着他童年的记忆,更是他人生的重要起点。正是在这里,他年少时立下远大志向,毅然投身革命事业,开启了不平凡的人生征程。

【结语:】

腾海清出身普通农家,从未接受过任何正规军事教育。他目睹了老百姓生活的艰辛,毅然投身工农红军,奔赴战场。

腾海清在多次战斗中负伤累累,几次险些丧命。尽管师长倪志亮再三劝说,他仍执意不肯住院治疗,始终坚守战场。

无数像滕海清这样的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,用生命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,让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,不再遭受战争的苦难。



上一篇:没有了

下一篇:没有了